关于跑马拉松的一些认知
我看远山,远山悲悯
写在前面
- 陆续参加了俩次马拉松,整理一些跑马拉松的笔记
- 跑了两次全马,我之所以参加,第一次是没跑过想确认自己能不能跑下来
- 第二次是第一次跑完我有些喜欢跑的时候的那种心无旁骛的感觉,大概那个时候只有跑步和坚持完赛
- 就很放松的感觉,让我感觉人生突然重了很多,每天忙忙碌碌总感觉自己不存在一样,轻飘飘的
- 理解不足小伙伴帮忙指正 :),生活加油
我看远山,远山悲悯
这是一个持续分享技术干货的公众号,感兴趣小伙伴可以关注下 ^_^
陆续参见了两次全马,总结一些跑马拉松的经验,以及自己躺的坑,参加目的体验为主,适合没有参加过的小白,和我一样的以体验为主的小伙伴食用。
一、马拉松装备、补给与细节把控
衣服选择:兼顾透气、排汗与保暖
关于穿衣,建议尽量不多穿,不穿新衣服,衣服很关键,能否坚持完赛,取得好成绩,衣服影响不大,但是没有坚持下来,很有可能是衣服的问题。
1.核心衣物:参赛服
建议优先选赛事官方参赛服(聚酯纤维材质)或专业跑步 T 恤,高透气性(面料带透气网孔)、强排汗性(避免棉质吸汗摩擦皮肤)、合身剪裁(修身不紧身,防兜风与束缚,轻)。
上衣的话我第一次全马穿的官方参赛服,有点小,前期跑的时候,感觉有些冷,皮肤表面有点失温,所以第二次全马穿了一个加绒的长袖,结果前期刚好,后半程热的超级难受,而且有些贴身,撸起袖子还有些不舒服,后面出的汗多了更不舒服,所以关于衣物选择我建议:尽量少穿、材质优先,需结合赛事天气与跑步阶段调整。天气太冷可以穿一个外套,跑的时候脱了。
2.下装:短裤为主,长裤为辅
关于下装,我建议穿短裤,在去的路上可以套一个长裤,跑的时候脱了,全程马拉松优先选慢跑跑步短裤,裤长过膝 3-5 厘米。有条件的小伙伴可以选专业的马拉松短裤、内侧有防磨层款式,部分带内置口袋存补给(口袋要选择那种固定的,不固定的那种,装了能量胶会各种晃,尤其冲刺的时候,而且能量胶袋子会磨皮肤),当然建议不经常穿那种贴身带弹力短裤的小伙伴,还是选择那种宽松的比较合适。
3.贴身层:平角、紧身裤
关于内裤,比较胖的人我建议选择平角,长一点的,太短了大腿内侧会摩擦,还会磨蛋,所以尽量选择紧身一点的内裤,内裤最好里面不要有那种面料缝合的凸起,还有就是穿着这个内裤最少也要跑过20公里,磨合一下,确保它不会影响你,磨裆是很痛苦的一件事,跑的时候可能稍微有些不适,但是跑完后面回去,大腿内侧火辣辣的疼,而且结疤洗澡之类都不方便,我第一次跑基本没有考虑这些,跑完内裤磨的全是血。
如果气温实在比较低,比如<10℃时,建议考虑穿长裤,但是不要穿加绒的,尽量薄一点,如果有保障的小伙伴,可以里面套一个短裤,后面热了脱掉。
4.跑鞋:贵的好看的穿的人多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
跑鞋建议不要穿新鞋,不要穿鞋底太高的鞋,新鞋需要磨合,而且不一定合脚,有些休闲鞋鞋底有高又软,跑起来脚吃不上力,很难受。跑鞋建议不要买太便宜的,至少不能比报名费低,价格低大概率设计就一般,40公里长跑可能会影响你,至少也要200左右,买个差不多的,而且也耐穿。
买了之后一定要穿出去跑,至少要有一个全马的跑量,确定对脚没什么影响,还有袜子的选择,参赛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平常跑的时候穿的同类型袜子,如果买了新鞋子时间关系跑了没几次,可以带几个创可贴,考虑磨脚后跟。
3.辅助物品:应对极端情况
看个人情况,一个是防风,一个是防晒:
- 防风保暖:雨天 / 大风天赛前穿一次性雨衣(起跑后丢弃,一般在参赛包里面有),气温<5℃加轻薄防风马甲(无袖不影响摆臂)。
- 防晒防护:高温晴天戴冰丝防晒臂套(防晒降温)与空顶帽(遮阳光更透气);
我没有准备过,男生所以不怕晒,防风的话我比较胖也不担心。
盐丸服用:时机、剂量与注意事项
我跑了两次全马,都抽筋了,第一次十公里开始,抽了一路,后半程一跑就抽,后来硬是走回来的,第二次25公里开始,开始抽了走了一会,后来自己慢慢控制发力,配合盐丸,马拉松医疗点有那种喷剂,每个医疗点都喷一些,所以后期基本没怎么抽,那个喷剂很管用。
盐丸核心作用是补充电解质,防止抽筋
1.服用时机(分阶段)
我第一次跑的时候半路抽筋了,才想起吃盐丸,结果第一次吃,不在补给点没水,咸的全吐了,而且路上也没有盐丸补给。第二次抽筋之后才开始吃的,所以前期还是受抽筋影响了。
下面是一些盐丸服用的时间,小伙伴可以参考:
| 阶段 | 服用建议 | 适用场景 |
|---|---|---|
| 赛前 | 赛前 30 分钟 1-2 粒 | 提前储备电解质,出汗量大者必服 |
| 赛中常规 | 全程 15 公里起,每 30-45 分钟 1 粒 | 常规气温(15-25℃)、湿度<60% |
| 赛中加量 | 缩短间隔至 25-30 分钟 1 粒 | 高温(>25℃)、高湿(>60%)或出现指尖发麻、肌肉抽搐 |
| 赛后 | 冲线后 30 分钟内 1 粒 | 配合运动饮料,快速恢复电解质平衡 |
2.剂量与禁忌
吃盐丸必须配合 矿泉水/运动饮料送服,防盐丸在食道/胃内凝结灼伤,一般建议在补给点,而且真的很咸。不建议咬碎服用,没有水,尤其是你在半路特别渴还抽筋的时候吃,说不出的难受;高血压、肾病患者需提前咨询医生,避免过量补钠加重肾脏负担。
补给安排:科学规划,避免 “撞墙”
补给核心逻辑:提前储备、少量多次、按需选择
1.全程马拉松补给阶段规划
关于能量补给,下面整理一个比较科学的补给安排,我第一次跑抽筋了,所以后期基本除了水什么补给都没了,第二跑还好,参赛前需要了解一下每个补给点,有大补给点和小补给点,有些补给有能量补给盐丸之类,有些补给点只有水和功能饮料。
| 阶段 | 距离范围 | 补给重点 | 操作建议 |
|---|---|---|---|
| 热身阶段 | 0-10 公里 | 少量补水 | 每 2.5 公里取 100 毫升温水,小口慢饮,不补能量胶 / 固体食物 |
| 稳定阶段 | 10-25 公里 | 电解质 + 快速供能 | 每 30 分钟 1 粒盐丸,每 45 分钟 1 支能量胶(配 50 毫升水),优先喝运动饮料(≤150 毫升 / 次) |
| 攻坚阶段(防撞墙) | 25-35 公里 | 持久供能 + 防抽筋 | 延续盐丸 / 能量胶,加半根香蕉(补钾)或软质能量棒(掰小块吃),胃部不适则减能量胶、多喝运动饮料 |
| 冲刺阶段 | 35-42.195 公里 | 维持机能 | 每 2 公里补 1 次水 / 运动饮料,不补能量胶(防肠胃负担) |
还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处理,建议多喝点运动饮料,还有就是建议补给点的时候不要抢时间,全马不在那一点时间上,正好可以休息调整,跑步的时候喝水吃东西容易呛着,而且会影响你的呼吸节奏。
其他实用经验:细节决定完赛质量
- **赛前装备试穿(这个很重要)**:所有装备(跑鞋、衣物、袜子)需在赛前 1-2 次长距离训练中试穿,避免新装备磨脚(如跑鞋需磨合 50 公里以上)、衣物不合身。
- 赛前饮食规划
- 赛前 1 天:以碳水为主(米饭、面条),减少高油高糖高纤维食物(防肠胃胀气)。
- 赛前 2 小时:吃少量易消化碳水(如馒头、能量棒),不空腹参赛(防低血糖),赛前 30 分钟喝 200-300 毫升水(不喝含糖饮料)。
- 赛中身体信号应对
- 抽筋:立即减速,按压抽筋部位(如小腿抽筋可勾起脚尖),补充 1 粒盐丸,缓解后再逐步提速。
- 呼吸困难:调整呼吸节奏(如两步一吸、两步一呼),降速至呼吸平稳,避免强行加速引发缺氧。
- 腹痛:用手按压腹部,放慢配速,改为小口多次饮水,若持续疼痛需向医疗站求助。
- 赛后恢复要点
- 冲线后:慢走 10-15 分钟(防血液淤积),及时补充运动饮料与香蕉(补电解质与钾),更换干燥衣物(防着凉)。
- 赛后 24 小时:避免剧烈运动,可做轻度拉伸或泡沫轴放松(缓解肌肉酸痛),饮食增加蛋白质(鸡蛋、牛奶)帮助肌肉修复。
下面和小伙伴分享一些关于马拉松的认知
二、马拉松赛事认知
马拉松参赛名词
对于初次接触马拉松的跑者而言,赛事报名、备赛、参赛过程中会遇到大量专业名词,厘清这些名词的含义是顺利参赛的基础
报名与资格相关名词
- 抽签制:热门赛事因名额有限采用的公平分配方式,分随机抽签、阶梯抽签(按过往成绩设中签概率),如北京、上海马拉松。
- 达标成绩:高等级赛事的报名门槛,如波士顿马拉松按年龄、性别设定不同达标标准,未达标者无报名资格。
- 公益名额:赛事拿出部分名额募集公益捐款,捐赠指定金额即可获得资格,捐款用于慈善或体育公益。
- 候补名额:已中签选手放弃后空缺的名额,按候补顺序补录,补录成功者需按时缴费确认。
赛事项目与赛道相关名词
- 全程马拉松(Full Marathon):标准距离 42.195 公里,马拉松核心项目,考验耐力与意志。
- 半程马拉松(Half Marathon):距离 21.0975 公里,难度较低,是大众跑者入门首选。
- 迷你马拉松(Mini Marathon):距离 5-10 公里,无年龄、成绩门槛,面向健身爱好者与家庭跑者,不计排名。
- 关门时间(Cut-off Time):赛事方设定的各路段及终点最晚通过时间,全程马拉松通常为 6-6.5 小时,超时者终止比赛。
- 兔子(Pacer):赛事方邀请的配速员,按预设完赛时间(如 3.5 小时、4 小时)匀速跑,佩戴明显标识,帮助跑者控速。(不同距离的兔子一般颜色不同)
- 折返点(Turnaround Point):赛道中需转弯返回的点位,设计时设备与补给站,是调整状态的关键节点。
装备与补给相关名词
- 跑鞋(Running Shoes):马拉松核心装备,分缓震型、支撑型、竞速型,需适配脚型与跑步习惯。
- 运动手表(Sports Watch):具备 GPS 定位、心率监测、配速计算等功能,帮助实时掌握运动数据。
- 能量胶(Energy Gel):便携式碳水化合物补给,30-60 分钟后开始补充,每 30-45 分钟 1 支,快速供能。
- 盐丸(Salt Tablets):补充钠、钾、镁等电解质,预防抽筋脱水,高温高湿环境下必备。
- 补给站(Aid Station):沿途提供饮水、运动饮料、能量食品的站点,每 2.5-5 公里 1 个,全程设 8-16 个。
(四)成绩与技术相关名词
- 净成绩(Net Time):从通过起点计时毯到终点计时毯的实际跑步时间,是排名与实力的核心指标。
- 枪声成绩(Gun Time):从发令枪响到通过终点计时毯的时间,因起点拥挤,通常大于净成绩。
- 配速(Pace):每公里用时,如 5 分配速即每公里 5 分钟,全程按此配速完赛需 3 小时 31 分左右。
- 撞墙期(Wall):全程 30-35 公里左右的生理极限期,表现为腿部无力、情绪低落,因糖原耗尽导致,可通过科学补给缓解。
赛事认知
马拉松赛事的等级划分并非单一标准,而是结合国际认证、赛事影响力、参赛规格等多维度形成的综合体系,不同等级的赛事在组织标准、奖金设置、选手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
我参加的呼和浩特马拉松没有任何国际田联认证,中国田径协会(CAA)不太清楚,好像也没有,一般认证越多,赛事保障越完善,往往参加的人越多,不好中签。
国际顶级:世界马拉松大满贯(WMM)
世界马拉松大满贯是全球最高级别马拉松赛事的集合,由雅培(Abbott)冠名赞助,被誉为 “马拉松界的皇冠赛事”。目前包含 6 项核心赛事和 2 项新增赛事,分别是:美国纽约马拉松、波士顿马拉松、芝加哥马拉松、伦敦马拉松、柏林马拉松、东京马拉松,以及 2020 年加入的中国上海马拉松和 2023 年加入的澳大利亚悉尼马拉松。
这类赛事具备严苛的准入标准:
- 赛道必须通过国际田联(World Athletics)认证,丈量精度精确到 1 米以内;
- 赛事历史悠久(如波士顿马拉松始于 1897 年),常年吸引全球排名前 100 的精英选手参赛;
- 赛事组织能力顶尖,从报名系统、补给保障到医疗服务均达到国际最高标准。
此外,大满贯赛事设有年度积分体系,精英选手通过参与赛事积累积分,年度积分总冠军可获得丰厚奖金。
国际田联认证赛事:金、银、铜标分级
国际田联(World Athletics)为规范全球马拉松赛事质量,推出了赛事标签认证体系,根据赛事的组织水平、选手阵容、直播传播等指标,将赛事分为金标、银标、铜标三个等级,其中金标又分为 “精英白金标”“精英金标” 和 “金标” 三个细分档次。
| 认证等级 | 核心要求 | 代表赛事 |
|---|---|---|
| 精英白金标 | 奖金池(男女均≥25 万美元)、邀请≥10 名世界前 50 选手、直播覆盖≥50 国 | 上海马拉松、柏林马拉松 |
| 精英金标 | 奖金池≥15 万美元、邀请≥5 名世界前 100 选手、直播覆盖≥30 国 | 北京马拉松、厦门马拉松 |
| 银标 / 铜标 | 区域性赛事标准,奖金、选手阵容要求较低 | 部分城市初办国际赛事 |
国内赛事等级:从 A 类认证到特色赛事
中国田径协会(CAA)结合国内赛事发展现状,建立了独立的赛事等级体系,同时与国际田联认证体系并行,形成 “双轨制” 管理。
- A 类与 B 类认证赛事
- A 类赛事:赛道经中国田协丈量认证,成绩可申报中国田协及国际田联排名,具备承接专业选手创纪录条件;细分为 A1 类(可办全国锦标赛)和 A2 类(普通 A 类)。
- B 类赛事:仅赛道丈量认证,成绩仅可申报中国田协排名,无国际排名资格。
- 标牌赛事:参照国际田联标准,分为白金标、金标、银标、铜标,评选涵盖赛事组织、参赛体验、社会责任等维度,代表赛事有杭州马拉松、广州马拉松(均为白金标)。
- 特色赛事:以体验感为核心,如樱花马拉松、沙漠马拉松、夜间马拉松,无严格成绩要求,适合大众跑者入门。
博文部分内容参考
© 文中涉及参考链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告知 :)
© 2018-至今 liruilonger@gmail.com, 保持署名-非商用-相同方式共享(CC BY-NC-SA 4.0)

